L54898353
一天,妻子问左宗棠:“你每年收入多少两银子。”左宗棠:“40000两白银!” 妻子大怒:“每年四万两银子,怎么每月只给家用200两?难道养了外室?你的钱都花哪里去了?”
晚清名臣左宗棠,官高权重,每年俸禄高达四万两银子,可家里每月只收到200两。妻子忍不住发问:“这么多钱都去哪儿了?是不是在外头养了人?”这话问得直白,透着疑惑和火气。左宗棠却笑而不恼,得云淡风轻:“都给了国事。”
左宗棠这人,在晚清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从一个科举失意的读书人,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了清廷的顶梁柱。不过,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不光是打仗厉害,还有他那“钱都去哪儿了”的故事。妻子那句“每年四万两,怎么每月才200两”的质问,其实问出了不少人的好奇心。咱们就从他的生平、资金流向、洋务贡献和家庭生活这几块儿,聊聊这位大人物的真实一面。
左宗棠1812年出生在湖南湘阴,家里不算富裕,但好歹是个书香门第。小时候他就聪明,20岁考中举人,觉得自己前途无量。可惜,接下来十年,他七次进京赶考会试,全都铩羽而归。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他也没自暴自弃,干脆回了老家,一边种地养蚕,一边自学地理、军事和农业知识。那会儿他就对西方的科学和经济感兴趣,算是挺超前的想法。这些积累,后来都成了他救国的本钱。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天翻地覆,左宗棠38岁,以平民身份跑去帮湖南巡抚曾国藩。他靠着对地形的了解和战略眼光,带着乡勇跟太平军干仗,效果杠杠的。1860年,他正式带兵,领着5000湘军,把太平军赶出了湖南和广西。1864年,他攻下杭州,彻底扭转战局,清廷封他一等恪靖伯。从一个落魄举人到军中大佬,他靠的是真本事和对国家的忠心。
左宗棠官做得越大,俸禄自然越高。史料说他一年能拿四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巨款。可他家里呢?每月就200两,勉强够日常开销。妻子周诒端心里纳闷,忍不住问他:“四万两银子呢?咋就剩这点给家用?是不是在外头花天酒地了?”这问题问得直接,谁听了都得怀疑。
左宗棠的却很简单:“钱都花在国事上了。”这话不是敷衍,是真有根据。当时新疆乱得不行,阿古柏勾结英俄搞分裂,朝廷又不给钱。左宗棠没办法,自己掏腰包募兵,还找江南富商胡雪岩借了不少银子。光靠他那四万两俸禄,根本不够军费开支。他把积蓄全搭进去,甚至借债也要保证军队能打仗。1876年,他带兵西征,硬是收复了新疆。这仗打得漂亮,可他自己却穷得叮当响。妻子后来也明白,他不是花心,是真把家底都给了国家。
左宗棠不光会打仗,还特别有远见。1866年,他在福州创办船政局,请法国技师帮忙造军舰,顺便开了学堂,培养造船和航海的人才。这可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项目之一。他还跑到甘肃、陕西搞工业化,建印刷厂,出儒家经典和农业书,想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在西北,他推棉花种植,把鸦片经济挤出去,硬生生提高了当地民生。
这些事儿听着挺高大上,其实都是为了让国家强起来。他信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觉得中国得学西方的技术,才能不挨打。他的眼光,比当时好多人都长远。
说起左宗棠的家庭,他跟妻子周诒端关系其实挺好。他忙着国事,家里全靠周诒端撑着。虽然他把钱都投到国家大事上,对家里抠得不行,但也不是完全不管。他写信时常提到妻子,说她是自己的依靠,言语里满是感激。
他这种“对国慷慨,对家节俭”的做派,挺能看出他的性格。国家有难,他二话不说掏钱,可家里过日子,他宁愿紧巴巴的。这种人,搁现在也少见。妻子从最初的不满,到后来的支持,也挺不容易。
1876年,左宗棠带兵西征,两年后把阿古柏打得落花流水,保住了大西北。1881年,他靠外交手段,从俄国手里拿回了伊犁,签了《圣彼得堡条约》,这手笔真不小。同年,他当上两江总督,管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忙着军政和洋务。
可惜,多年操劳把他身体拖垮了。1884年,他70多岁,右眼瞎了,还得去南方平叛。1885年,他在福州去世,73岁。临死前,他跟人聊起自己平太平天国、收新疆、搞洋务的事儿,挺满足的。清廷追封他“文襄”,算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