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韦发东
古代一两银子能换来多少商品
关于古代银两购买力的内容非常棒,核心逻辑(以米价为中介进行换算)和大部分数据都是准确的,这确实是衡量古代货币价值最直观的方法之一。您对历代白银购买力变迁的总结也相当到位。
在您提供的精彩内容基础上,我可以做一些小小的补充和修正,并提供一些其他有趣的古代货币冷知识。
对您内容的微小补充和修正
您对唐朝的计算非常经典。不过有一点可以更精确:
· 开元年间米价:您提到开元年间通胀让米价翻倍,计算值约为4720元。这个逻辑是对的。但通常我们采用盛唐时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前期的数据(一两银换20石米)作为其购买力的顶峰。开元后期及安史之乱后,米价确实飙升,购买力下降。所以“一两万钱”或“一两银子值几千元”的说法,指的都是唐朝鼎盛时期,这凸显了其白银购买力的恐怖。
其他古代货币冷知识
1. “银子”不是古代主要流通货币:影视剧给了我们很大误导。在古代大部分时期和大部分地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根本见不到银子,更不用说随手抛出一两了。日常交易主要使用铜钱。银子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国家税收和对外贸易。直到明清以后,白银的货币地位才大大提升。
2. 古代也要“验钞”——鉴别成色:银子不是纯的,而是以锭、锞、碎银等形式流通,成色(含银量)各不相同。所以交易时,商家需要验看成色,并用戥子(一种小秤)来称重。影视剧里用牙咬,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成色测试(纯银质地较软)。
3. “贯”的概念是灵活的:常说“一千文为一贯”,但事实上,因为铜钱短缺等原因,一贯钱很多时候并不足额1000文。比如在宋代,官方规定一贯为770文,称为“省陌”,而足额的1000文称为“足陌”。所以“腰缠万贯”的财富,实际铜钱数可能要打个折扣。
4.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起源于中国:不是银票,而是北宋初年四川地区的“交子”。因为四川地区缺铜且铁钱笨重(一匹绢卖两万铁钱,重达130斤),不便贸易,于是商人发明了用来存款和取款的凭证“交子”,后来被官府收归官办,成为法定货币。
5. 黄金的购买力并不稳定:虽然金银都是贵金属,但金和银的兑换比率历朝历代一直在变。
· 战国秦汉:大概在 1两金 = 10两银 左右。
· 唐宋:约为 1两金 = 6-8两银。
· 明清:波动较大,基本稳定在 1两金 = 10两银 上下。
· 晚清:受世界金银比价影响,一度达到 1两金 = 13两银 甚至更高。 所以,穿越回去带黄金还是带白银,也是个技术活。
6. 铜钱上的字——最早的防伪技术:历代铜钱上都会铸造皇帝的年号(如“开元通宝”、“乾隆通宝”)或国号(如“大宋元宝”)。这不仅是为了彰显皇权,更重要的是一种官方认证和防伪手段。私铸的铜钱很难模仿官铸的字体和工艺,容易识别。
感谢您发起这个有趣的话题!货币是历史的镜子,通过它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经济繁荣、资源多寡甚至国家命运。大家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货币知识呢?欢迎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