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刘757
				 
				1912年,清帝退位。然而清朝灭亡后所欠外国的白银高达7.3亿,清朝为何会欠下如此巨款,毛主席是如何解决这笔账的?
1979年的那个春天,几个美国人手持发黄的债券闯进中国大使馆,声称代表几百人要讨回2.2亿美金的欠款。邓小平听闻此事后断然拒绝,但这个看似荒唐的插曲却揭开了一段延续百年的债务迷局。这笔天价欠款的源头,要追溯到清朝最后几十年那段屈辱的历史。
说起清朝的债务危机,绕不开乾隆皇帝。表面上看,乾隆年间国力强盛,四海来朝,但这位自诩"十全老人"的皇帝却有个致命毛病——花钱如流水。六下江南的排场、修建圆明园的奢华、各种庆典的铺张,把康熙雍正两朝积攒的家底挥霍得差不多了。国库空了,但皇帝的面子不能丢,只能拼命向民间收税。老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其中最大的就是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这场大火一烧就是十四年,朝廷为了平叛不得不大举用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国库早就见了底。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向西方银行伸手借钱。仅仅是乾隆朝开始的这一轮借款,就高达530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然而真正的灾难还在后头。慈禧太后掌权后,面对洋人更是一味退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中法战争后的各种赔款,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每一笔都像刀子一样割着大清的血肉。但最要命的还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这份条约规定中国要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总共要还9.8亿两,后来实际支付更是超过13亿两。
当时的情况有多惨?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小时候去过一次紫禁城的库房,里面堆积如山的珍宝让他眼花缭乱,白花花的银子随意堆放,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就是这样的金山银山,也架不住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挥霍和对外赔款的双重消耗。
1912年清帝退位时,这个延续了268年的王朝留给继任者的不是什么宝贵遗产,而是一个烂摊子。据后来统计,清朝对外欠款总额高达数十亿两白银,仅仅是有明确记录的部分就达到7.3亿两。这些债务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即将诞生的中华民国身上。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大典还没正式举行,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就已经摆着一摞厚厚的催债单。西方列强的代表们等不及新中国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送来了账单,要求继续偿还从清朝开始累积的7.3亿两白银债务。按照当时中国的生产能力,如果要还清这笔钱,全国人民不吃不喝也得干十几年。
面对这个烫手山芋,毛主席的态度很明确:不还。但这个决定并不是头脑发热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毛主席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透彻,他对身边的同志说过一个比喻:没有人会在一个刚刚修建好的房子里摆放破烂不堪的旧家具。新中国就是这座新房子,那些不平等条约下产生的债务就是破旧的家具,必须清理出去。
关键在于法理依据。毛主席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原则:"谁签订的条约,谁签订的欠款就去找谁归还。"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耍无赖,但实际上击中了问题的要害。那些巨额债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都是列强用枪炮逼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签下的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既然推翻了旧政权,凭什么要为他们的屈辱买单?
为了让这个立场站得住脚,毛主席专门把债务处理原则写进了《共同纲领》,这相当于把"不认账"变成了国家的正式政策。条文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和以前各政府所订立的一切卖国条约和借款合同。这一条写得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西方列强当然不干,他们纷纷派代表来抗议,说中国这是不讲信用,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有些国家甚至威胁要采取经济制裁。但毛主席顶住了压力,在一次会议上他说得很直白:如今的中国人民要过自己的日子,绝不会再为过去的债务买单。不平等的协议我们要废除,不平等的条约我们不认可,不合理的赔款我们也不做赔偿。
这场没有硝烟的外交战打得很激烈。各国代表轮番上阵,有的软磨硬泡,有的恶语相向,但毛主席的态度始终如一。他把道理讲得很清楚:这些债务本身就是侵略的产物,是强盗逻辑的体现。让受害者为侵略者的罪行买单,这本身就是荒谬的。新中国要的是平等交往,而不是继续被人骑在头上。
有意思的是,随着新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改变态度。他们主动提出归还过去中国政府支付给他们的部分债务,算是承认了历史的不公。但美国却是个例外,不仅对归还债务只字不提,还在1979年重新提起那笔2.2亿美金的旧账,仿佛时间倒流到了一百年前。#MCN微伙伴计划#
